> 钓鱼探索 > 飞钓FLY技巧 > Fly fishing 国内溪流飞钓的小贴士(毛钩篇)

Fly fishing 国内溪流飞钓的小贴士(毛钩篇)

Fly fishing 国内溪流飞钓的小贴士(毛钩篇)

随着国内拟饵钓的兴起,飞钓(Fly fishing)也渐渐为人所熟知,便捷、优雅、身体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活动,并且很环保所以受到愈来愈多国内钓鱼玩家的喜爱,但是因为飞钓在国内的普及还是比较有限,所以搜集了这个飞钓小贴士,供大家参考,内容有部分来自网络。

飞蝇毛钩篇

飞蝇毛钩

最好的毛色严格讲应该是透明的,其次是透明度较差的白色(半透明),再次是淡黄色,只能更接近蛾类不透明的翅膀。多数昆虫翅翼无色半透明,用近似的熊毛制成毛钩,在水中稀疏间透出类似蜻蜓膜状双翅以及网状条纹。昆虫形体不同,但翅翼形象基本接近,尤其干蝉双翅真切,漂流中真假难辨。犹如画家笔下高飞的一字形大雁,只要第一只神态逼真,后边的仅仅勾出一道道小弯,也感觉一行大雁只只尽显灵气活了起来。

干蝇、湿蝇以及若虫,有兴趣的钓手都能见到真实样本或《昆虫学》的彩图,虽然蝇虫制作模仿的是真实样本,但这种模仿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的真切临摹,因此蝇虫展现的几乎完全是印象派形象,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所以然。毛钩却是钓手采用漫画家变形和夸张的表现手法,紧扣昆虫形体的基本特点所做出的艺术品。数百年来钓手对毛钩和蝇虫无可争议的信赖已经使它成为跨几个世纪的“锐利武器”。

但还是有人试图颠覆它古老的原形,创作出各种昆虫精品,逼真到令人赞叹,但它钓到新手的机会比钓到鱼的机会多得多!因此蝇虫拴结的形象自由度太大,没有直观实物根本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俄罗斯的毛钩外形上有明确的样式,有特定的拴系程序,即使没有样品也能说得清,讲得明。

昆虫多为长形,取丸せ钓钩(10~13号)用40~50厘米长钓线拴钩,脑线同样在钩柄正面位置,线径0.2~0.3毫米(1.5~3.5号)。用棉线缠绕钩柄至接近后弯,均匀紧密排列数层,打出不同直径底线,如粗细虫身。依鱼钩大小将毛尖整齐的30~50根熊毛长出钩柄6~12毫米,贴在虫身,用后弯处剩余底线紧密缠绕熊毛并返回钩柄。毛被固定之后,再将毛全部反折,毛尖应达到或长出钩底2~3毫米。

 

这个长度取决于固定前的预留长度,同时也确定了毛钩成品的双翅展幅大小。如果我们要绑一只仿(细腰)蜂毛钩,就备黑、黄两种(绣花)彩线,同时打结固定于钩柄不易滑脱的根部。现在正式将毛反折,毛尖向下,黑线与毛平行不用。用黄线把底线和熊毛缠严实,完全显出黄色的蜜蜂头部约3毫米一段。此时反折的毛被缠一段后已经自然贴紧虫身的钩背一侧,可以将右手黄线打一个活扣固定住。接下来是制作翅翼的程序。

现在的状态是左手捏住缠好的(钩柄)一段,钩背朝上,钩尖向下,从毛两侧各分出两根毛由左手捏住,继续用黄线缠绕分出的毛根数圈(始终与前面缠好的线相接并保持平整)。松开左手,分向两边的毛应该基本与钩把呈90度角,或者两边毛尖略高于钩背的9点和3点水平位,即双翅稍有上翘。依此方法一直分毛用黄线缠绕至蜂腰处(约在身长的一半位置)。分毛后开始用黑线缠绕毛根和压在下边的黄线。和缠黄线一样,黑线应该堆积线层使黑条纹宽度保持在1~1.5毫米的真实效果。分毛后再用黄线缠绕同样宽度;再分毛再改用黑线。黑纹应出现3~4次,虫尾渐细至接近后弯,用余线打扣固定。

Mole-f-fly

通过多次分毛和缠绕,被分出的毛展开长度一次比一次短(直到后弯收尾处索性留下数根,像昆虫尾线),成品翅翼从头至尾逐渐收短极似蜂蝶自然的三角形双翼。可滴一滴502快干胶在尾部,防止开扣,剪去多余毛根及剩余彩线。

毛钩多数是单色,蜂类用黑黄相间的双色,还有些毛钩可有意作成黑尾、红尾。制黑色毛钩缠前段头部时可加进金丝线并列缠绕,效果也很好。黑金相间和红金相间,这就靠钓手心灵手巧,创作出鲑科鱼喜欢的仿生拟饵

 

毛钩做工精细,翅翼逼真,选材考究,老一辈人更是道出极品毛钩是用熊耳内毛制作。兽类耳内都有防蚊虫、杂物进人的耳道毛,该毛胜过肢体任何部位的毛,特点是细软.、透明、极富油性,遇浪缓沉、缓升轻盈逼真如活虫,具有极强的诱鱼效果。但是就在百十年前也没有多少人能用上熊耳内毛,毕竟是因稀少而珍贵,因奢侈反而舍不得用。

 

熊毛毛钩特点鲜明,表现在许多方面。

 

1.膜状翅翼及虫身简洁明快,栩栩如生。

 

2.油性毛沥水,翅翼不会粘连变形。

 

3.浮性强,模仿干蝇效果真实。

 

4.用人工或自然脱脂熊毛,因浮性减弱具有湿蝇时沉时浮的逼真形态。

 

5.制大小不等虫身,拴稀疏脱脂短毛,若虫混迹于水下幼虫出没的地方。

动物园的北极熊换笼时有成团的白毛留在窝内,将毛洗净,再一根根理出来摆齐待用,但能用的毛不多,粗硬的毛更像刷子,不会有膜状效果。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可以达到10厘米,毛质自然是富含油脂,制作毛钩非常理想,此外北极熊毛比棕熊、马熊的毛长出两三倍,和底层绒毛共同御寒,绒毛只能少量用于制作蝇虫,不适合制作毛钩。无论使用何种兽毛只能用毛尖部分,不能因为剪剩的部分弃之可惜而再用,秃了尖儿的毛完全破坏翅翼效果,实践证明鱼不喜欢,可能扎嘴。

没有熊毛的时候很多钓手也用獾毛,虽然相对粗硬,又呈黑灰色,但毛尖有5毫米是白色。獾毛也常用于制作蝇虫。

 

二、飞蝇钩的钓法之毛钩的色

 

上一节中无论使用什么毛都在表现昆虫翅翼,俄罗斯毛钩由翅膀和虫身两部分组成,当然真实的昆虫有尾线,头顶长长的触须和三对腿脚。还是在上一节我们用彩线缠出虫身,长短和胖瘦不同的身段。那么毛翅目和蜉蝣目昆虫从幼虫(包括粘管)到成虫的不同颜色都需要在作品中真实地或夸张地表现出来。

 

多年来绣花线一直是制作毛钩虫身最理想的选择,彩线品质不错,不起毛、不缩水、不褪色,尤其品色是外行人难以想象的齐全。在绣品中景物都有从暗到明渐进的微小过渡,一种颜色就要有多种深浅变化,所有这些色差形成一个无法一一叫出色称的大家族。因此绣花彩线在生产和使用中只能用其各自固定的编号,如中黄是2004、深红是2166、褐色是217、绿色是503等等,这么丰富的色彩无疑完全能够满足摹拟自然界所有昆虫的真身。可是比起过去只有几种单一颜色的线,我们的鱼获却越来越少。看来的确是鱼少了。也许是因为动物行为中有一个共性:鱼多了抢着吃,鱼少了挑着吃。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蝇虫专家们多少年来一直在研究和争论鱼类是不是色盲,以及它们能识别哪些颜色。在此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我试用了数十种色度变化的颜色,实践中鲑科鱼还没有完全拒绝过某种颜色,也就是说哪种颜色的毛钩都能钓到鱼!这是肯定和明确的,起码当我们一时钓不到鱼的时候,不必怀疑是毛钩的某种颜色遭到鱼类彻底排斥。

 

显而易见的是鱼类广泛接受了昆虫世界的所有颜色,我们看到昆虫的某种颜色,到了水中可能传达给鱼类的是不同的色度和信息(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需要得到的答案是它们接受了这些“营养食物”的颜色。因此我们手中的作品首先应该表现自然样本的所有色彩,无论这些颜色在大自然中是平淡还是夸张,是灰暗还是艳丽,它们都能带给鱼类自信和生机。

 

我们都想知道鱼类更喜欢哪几种颜色,什么状况,什么季节喜欢哪几种颜色!在河边常常能看到钓手干脆把毛钩盒打开放在石头上,试遍了所有的毛钩也没找到最好用、鱼最爱吃的那一只毛钩。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某些规律性的经验,钓到了很多鱼,那只是凭着感性认识,我们对鱼类行为(动物只有行为相当于人类的心理)还知之甚少,钓手更多的是以人类的喜好来迎合鱼类行为。现实是,形形色色的真假饵是人类给鱼类准备的美味,而肯定不是鱼类向我们订做的晚餐。

 

综合自然样本的色调,是以深浅不同的黄色为基调。在变化多端,品色丰富的黄色中有些色度的毛钩是必不可少的或近乎万能的。这究竟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并且坚信,当人看到某些食品时,首先从颜色上产生强烈的食欲:巧克力、牛排、烤得焦黄的点心和面包等等,鱼类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而引起食欲。美味的和营养的食物多数都具有较深的颜色,但绝不是冷效果的蓝色,蝗虫肯定比嫩绿色的蛾类更富有营养。实践证明暖色能引起食欲,所以,它一直是使用最多和最好的毛钩,并且成为跨地域、跨国际的通用型色调。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昆虫和多年来的作品,时而近似,时而又是那么的毫不相干,但最终演绎出一种方式,一种习惯和印在脑子里一个个未完成的半成品。在一次极平常的闲暇时随手绑的一只毛钩竟然出奇的好用,看不出和以往的毛钩有多少不同,不知什么地方让鱼如此青睐。这是钓手在制作、使用和改进中形成的成功形态和模式,而这些无法言传的理想化模式(应该能够转化成作品)很难完全彻底地表现于手中的作品,欠缺表现手法,或者干脆就是心高手低心到手不到。总之,许多创意往往像梦境一般朦胧而难以定格,钓手总是不停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永不尽意,又具部分特点的作品,表现欲让人永远都不会罢手和满意。

 

精品应该是钓手把多年精炼出来的意念通过制作准确地展示出集所有昆虫目为一身的非凡形象。在此尤其要特别说明的是: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里讲究形似,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追求神似。蝇虫钓法起源于欧洲,可是欧美的人造蝇虫和俄罗斯的毛钩一改形似却完全表现了神似。这是一个已经超出了垂钓领域的非常有意思而值得探讨的另一种文化现象,但它真切地表现在了各国人民喜爱的绿色拟饵垂钓运动当中。

Fly fishing 国内溪流飞钓的小贴士(毛钩篇):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